最近,我观看了《五十公里桃花坞》第五季的第7至第8期,这两期节目让我有些“细思极恐”,因为它们展现的现实真相,直白到令人感到有些“胆寒”。
这两期的主题是一个“歌唱比赛”,参与者被分成三组,进行对抗。仁科作为其中一组的队长,带领着他的队伍迎接挑战。令人有些遗憾的是,他的队伍表现并不理想,甚至可以说是最差的那一组。队员们分别是宁静、李雪琴、朱丹和闫佩伦。比赛结束后,仁科显得相当沮丧。
表面上看,仁科似乎总是那种“洒脱自在”的人,似乎什么事都能泰然处之,但事实上,他对待“音乐”是非常认真的。他真心希望能在舞台上呈现出精致的作品,但这次队伍的失败,主要原因是队员们的“不配合”和“执行力差”。
展开剩余82%尤其是宁静和李雪琴,两人看似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,表面上是在“肯定创意”,但实际上,他们更像是在找借口,拖延执行。在创意的执行上,尽管仁科不断调整方向,但无论如何变化,这两人总是能提出新的“问题”,让事情变得愈发复杂。最终,仁科只能选择宁静的创意——一个不需要太多努力就能完成的方案。
这一过程,实质上反映了“人性”的复杂。宁静似乎是在“倚老卖老”,而李雪琴则表现出“不想出力”的态度,站在宁静一方。仁科则选择尊重大家的意见,虽然这让其他人感觉“舒服”,但他却感到无比不安和沮丧。
对仁科来说,音乐是他的真爱,无论舞台大小,他都希望为观众呈现出精致的作品。然而,队员们的不配合让舞台效果大打折扣,他感到对不起音乐和观众。而宁静和李雪琴的心态则非常轻松,她们似乎只是想完成任务,而不是投入其中,用心去做。她们并没有为不成功的结果感到自责,反而觉得自己完成了任务,心态轻松自在。
其实,这其中有一些更深层的原因。首先,仁科的“咖位”并不够大,这使得一些队员并不愿意给予他足够的尊重。宁静甚至直言,如果是汪峰的创意,她会毫不犹豫地执行。李雪琴则表现出对仁科“善良”的利用,她深知仁科是个“脸皮薄”的人,不会为难别人,因此不断提意见,阻碍创意的推进。她的行为看似是支持仁科,实际上却是在表演“欣赏”艺术家,以此来塑造自己“文艺青年的”形象,然而这背后隐藏的是一种“踩低捧高”的心态。
通过这一事件,仁科应该明白,像李雪琴这样的人,并不是真正的朋友。她们所做的只是让自己看起来很“有品位”,但实际上并不尊重他,甚至会利用他。而相对而言,像闫佩伦、许昕、辣木洋子和蔡文静等人,才是值得他深交的朋友。无论他的创意多么“天马行空”,这些人都会全力支持他,包容他的不足。至少,他们对仁科有着真正的尊重,能平等地对待他。
这件事也反映了一个现象:仁科与汪峰的不同境遇,实际上揭示了人性的“受虐性”。仁科一向平等、尊重队员,结果一些队员反而觉得自己有“恃无恐”,做事不配合。而汪峰则是对队员严格要求,甚至不讲情面,这些队员反而规规矩矩,按部就班。虽然“咖位”也是一个因素,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性使然——人们往往会“欺软怕硬”。你对他好,他反而会把你当软柿子捏,而你对他严厉些,他反而会忠诚和顺从。
这也是为什么职场上总是让人感到累的原因——因为有很多人喜欢“欺软怕硬”。当你处处为别人着想时,他们反而觉得你很好“操控”;而一旦你表现出强势和底线,他们反而会变得规矩多了。你真诚、善良地对待他人,并不会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,反而可能会成为那些“欺软怕硬”的人的玩物。
更让人无语的是,当某些人察觉到仁科情绪低落时,他们竟然开始表演出一副“安慰”的样子,似乎在为他们的不配合找借口。她们说“自己开心就好,名次无所谓”,这话看似无害,但对于仁科来说,最重要的不是自己是否开心,而是要呈现给观众一场“值得骄傲”的音乐作品。
当然,对于一些人来说,名次确实无所谓,他们并非专业音乐人,也不在乎观众的反应。最终,所有的事情归根结底,还是这些人不尊重仁科,也不尊重观众,只在乎自己的“咖位”。
通过这件事,仁科应该意识到,谁才是真正值得信任的朋友,谁只是表面上的支持者。每个人都能从中学到一些职场和生活的“真相”。
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感受。纯粹闲聊,请大家不要过于较真。
发布于:山东省配资在线导航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