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最近南海海域因为美国海军的一次打捞行动再引起大家的关注。上个月,“尼米兹”号航母在南海发生了两起意外坠机事故,MH-60R“海鹰”直升机和FA-18F“超级大黄蜂”战斗机都掉进了海里。为把这两架飞机找回来,美军在11月初迅速派出了第7舰队的“萨尔沃”号救援打捞船赶赴现场,现在这艘船已经到达事故区域。不过,南海那变幻莫测的洋流让这场打捞变得不那么容易,而美方媒体配合打捞行动还发表了一些“特殊的说法”,更揭示了他们心里的那点战略上的紧张感。
作为这次打捞行动的关键力量,“萨尔沃”号可说是美军深海救援领域的“老兵”。这艘归属于第7舰队军事海运司令部的专业打捞舰,自1986年开始服役以来,一直以多用途设计和深海作业性能见长。它长77.7米,宽15.2米,整体排水量超过3200吨,为深海作业提供了稳妥的基础,船上配备80名船员,涵盖了打捞、潜水等专业领域,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作业团队。从技术配置来看,动态定位系统可以在洋流复杂的情况下锁定目标,前后两套吊臂的最大起重量分别达7.5吨和40吨,能满足1000到4000米深的起吊需求,最大潜水深度达300米的潜水能力也能应付诸如机体加固等细致操作。2018年,它曾在帕劳海域成功打捞二战飞机残骸,这次经验也让美军对它的能力充满信心。
虽说“老将出马”,可这次的情况未必能如愿以偿。打捞的难度比以往大得多。事故本身那会儿,短短30分钟内连续两架战机沉入海底,这样的事儿非常罕见,也让美军的调查陷入一片迷雾——没有找到机体实物,分析事故的线索变得困难重重,比如机械故障或操作失误这些可能的原因,都没法确认。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当时还猜测,可能是燃油出了问题,要么是供应商掺了假,把劣质燃油送上舰,要么是航母的输油管道老化泄漏导致污染,不过这只是一种猜测,没有实物证据支持。虽然两架战机的总价值高达1.1亿美元,美军也赶紧派了安全调查小组过去,但业内普遍认为,时间一长,战机在深海里泡着,设备早就损坏得差不多了。所谓的“守护资产”,其实更多可能是为了拿到黑匣子里的关键数据。
深海打捞的“难度系数”一向很高,这次任务更是雪上加霜。放眼全球,就只有中、美、法、俄四个国家具备深度在3000到4000米范围内抓取海底飞机的本事,明显看出技术门槛相当高。回想近些年的几个例子:2021年英国F-35B坠海,因力量有限,没法自己搞定打捞,只能请求美英协助,结果用了三周时间才搞上来,可那时候飞机都不值钱了;同年,美国在南海深达4000多米的海域扔掉了F-35C,花费一个多月才把它捞上来,剩下的只剩个架子,核心设备全没了;2019年日本F-35A掉海里,连完整机身都没找到,最后也只得回收黑匣子。看这些例子,打捞一架飞机的时间通常都不止一个月,加上这次同时打捞两架机,耗时超过两个月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。黑匣子能不能顺利找回,还真不好说。
比起打捞的难度,美国媒体吹嘘的“中国抢捞”说法也真是荒唐得很。在这些报道里头,哪怕战机都变成废铁,也绝不能允许中国“抢先”得到,好像中国还没发展起来一样。这种观点明显没有看到中国国防工业的跨越式进步。现在中国的航母舰载机体系已经相当成熟:歼-15作为自主研制的双发大型舰载机,早就开始量产,升级版的歼-15T弹射性能也得到提升;第五代隐身舰载机歼-35已经研制完毕,还在福建舰上成功搞定弹射,性能方面比FA-18F强了不少。在直升机领域,直-20系列已经技术成熟,体系基本建立,成为新一代舰船的标配,性能和MH-60R差距不大。
军事专家指出,以前二十年前,中国可能还会对这类装备保持点研究兴趣,但现在呢,咱们已经建立起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,自家的装备无论是在技术还是性能方面都已经赶超了。那坠海的两架美军战机,早就没啥研究价值了。美国这么频繁炒作中国“抢捞”之说,实质上是对自己技术优势减弱的担忧,还有对中国国防工业发展认识出现偏差。这次南海的打捞行动,既不像是在回收失事装备,更像是美方对自身战略焦虑的一次集中爆发。
配资在线导航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